今天看到了一则新闻,华能沾化电厂破产转型,奔向风光产业。2008年,我在沾化电厂短暂实习,当时应该是11月份,天气非常冷。之所以印象非常深刻,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宾馆里见证了山东泰山的中超第三冠!
由于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,所以对沾化电厂的印象不是很深刻,后来我在山东工作,也曾再次回到沾化,但对当时的印象变得比较模糊。我记得食堂的东西比大学好像贵点,所以都是同学搭伙吃饭,可以省下一部分钱。
我记得电厂有些老旧,招待所和食堂还保留了过去的痕迹,仿佛在诉说着历史厚重。我印象有个很大的像礼堂一样的会议室,我还记得当时在电子设备间敷设电缆,地板使用的防静电地板。由于当时是冬天,湿冷的空气中还夹杂着滩涂海风,感觉更加的冷。但在电厂工作是当时很多人说的“系统内”工作,所以对当时的电厂职工还是非常羡慕。
后来就很少听到关于这一个电厂的新闻,所以今天看到沾化电厂新旧动能转换的报道后,还是有点怀念。那年冬天,我是第一次走进电厂,因为学的计算机,对电厂里的很多东西不是很熟悉,但是没有想到后来能一直干电力,我甚至感觉自己干的还是可以的。
沾化电厂始建于1975年,两台16.5万的机组,如今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。由于国家上大压小、节能减排的需要,不得不走上了破产清算的道路。其实这是很多火电厂不得不走的一条道路,尤其是在山东,近几年不断关停300MW以下的机组。就在一周前,山东有关方面就表示,2025年全省30万千瓦以下发电抽凝机组基本退出,大型清洁高效煤电装机占比达到83%左右。
虽然彼时的沾化电厂只有500人,但背后确实500个家庭,家属院居住着2000多人。所以,沾化电厂转型,最大的困难其实是人员怎么安置。按照报道中所说,未解决人员就业问题,除了内部分流,还进行了外包运维的工作。但是,对于一家传统火电厂来说,这些都是逼不得已的手段,转型也是在所难免。
后来经过努力,沾化电厂开始进军风电和光伏,逐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,甚至实现了企业利润的增长。虽然都是发电行业,但是煤电和光伏、风电还是有很大的不同,契合度最高的是电气专业,对其他专业的人来说,思想也要转变。所以,当我看到一位负责输煤的同行开始做光伏运维的时候,还是非常感慨。
由于一些原因,电厂往往比较保守,人员一辈子都在从事一份工作,甚至会出现了两代人、三代人都在电厂工作的情况。我曾在东北的某个电厂看到过父子成为同事的,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类似的情况。很多人羡慕电厂人的稳定,但电厂何尝不是一座围城。
对于当前老旧的火力发电机组来说,关停、转型、人员分流、再就业似乎是不得已之路,也是必经之路。不是所有淘汰机组都能获得原地扩建的机会,我老家的一座发电厂,听说也接收过外地分流过来的同行。对于年轻人来说,似乎没什么大不了,但对于一些年近半百的老电力人来讲,走出原来的生活半径,多少需要一些勇气。
但如果能够转型成功,对老电厂来说,何尝不是一种慰藉。我看到北方的一些机组开始改造供热系统,前段时间大唐托克托电厂供热升级的案例一度登上了热搜。这座世界最大的火力发电厂,终究还是走上了供热之路,为呼和浩特市城区送去了温暖。
但并不是所有的火电厂都有这么好的运气,能够有机会为城市供暖,为企业供汽。毕竟相当一批的火力发电厂建设在戈壁滩、深山里,别说是居民区、工业园,周边荒无人烟。所以,有些转型不仅要自己的努力,更需要天时地利。就像我在关注的生物质发电企业非电转型之路,很多企业不是不想做非电,而是没条件。
可随着时间流逝,电厂必须要为未来做好打算。沾化电厂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,开始发展风电、光伏,颇有些壮士断腕的悲壮。若无法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决心,很多电厂的命运就是关停、人员分流,能够在原来的土地上继续生活,已经是很成功的一件事。
其实,各行各业都会面临新的困难,我去过很多大电厂,见到过很多年轻的同行意气风发。每个人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对未来充满希望,并没有想过未来可能也会很糟糕。充满自信当然是好事,忧患意识也是必要的生存元素。沾化电厂已经给很多电厂作出了表率,至于我们未来的路怎么走,还要进一步去探索。
“你深处年轻,辜负年轻很快也将不再年轻!”所以,趁着年轻,别再辜负年轻,努力奔赴更好的前程!那些曾经辉煌的大电厂,曾经风华正茂的电厂人,当然也是如此!
在沾化电厂待了近四年 脱硫我们负责运行的 1.2号机组好像是13年左右拆除的,最后拆除烟囱时还把东侧的小办公楼的玻璃振坏了 3.4机组是480吨锅炉配套16.5万的发电机组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他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